您当前位置:宿迁职社网 >> 职教动态 >> 德育天地 >> 浏览文章
浅谈职校生的人格教育
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一切活动中,培养他们成为品德良好的一代新人,当放置于首要地位。职校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大多数人对其认知是一批差孩子(学习成绩差,思想品德也差),这一点早已成为共识。所以职业学校的教育者要对症下药。职校教育者提出的培养目标就是 “先做人,后成材”。大多数职校都把学会做人作为主要的教育目的,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正常的德育课以外,还加大人文学科的学习,如开设弟子规、职业礼仪、历史、地理等课程。另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围绕此类主题开展,如弟子规诵读比赛,感恩主题班会、学校校级校规内容比赛等活动。但什么是良好品德的标准,则各有不同的认识。本人作为一个职教人,我认为品德良好的首要前提是圆满的人格,而人格教育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基础组成部分。
对于教育人格培训和知识培训都是必要且重要的,单纯的人格培训,单纯的知识培训都不可以,两者结合 才能更好的完成教育事业,但是相比较而言 人格培训要比知识培训更多,古人对教育的诠释是那么的精确,那就是言传身教,可见教育不仅是为学者带来知识学习的导航,,更是以教育者本身为典范 进行示范,人格培训可以使教育者更优秀,为学生做一个好的向导,教育中,有良好的人格,可以避免很多惨剧,例如教师暴力时间,又例如美国校园枪击事件,教育的宗旨是让同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论是道德的感化、智力的引导、体育的锻炼 美的价值观的培养,都不仅仅是知识培训就能解决的了的,都需要教育者以身示范,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相比较来说人格培训更重要。
人格由气质、性格等诸多因素构成,诸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人的人格。人格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如何面对外界的刺激作反应以及反应的方向、速度、程度、效果,进一步说,人格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率、潜能开发以及社会适应状况。因此,重视人格的整合与塑造,既是身心健康的需要,又是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格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不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而且相互包容。一些良好的人格特征同样也是良好的思想品质,比如对现实的态度(对他人、集体和对工作的态度)既是学生思想品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人格素质的具体体现。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也是培养思想品质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职校学生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一些性格弱点也较多地暴露出来, 从性格结构的四个方面来分析,一般而言,当前学生的性格特点如下:
(1)性格的态度特征。有些人对祖国缺乏感情,具有个人第一、自由散漫、冷漠、虚伪、粗暴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在对学习、工作、劳动的态度方面,则表现出懒惰、粗心、保守、浮华、浪费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对自己的态度方面,有些人具有自负、自傲、自卑、羞怯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有些人则表现出一定的盲目、依赖、被动、经常冲动或优柔寡断、软弱、慌张、敷衍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有的学生情绪一触即发,有的不易激动;有的喜怒无常,有的情绪很少起伏;有的情绪体验持久、深厚,有的稍现即逝;有的非常欢乐愉快,有的终日愁眉不展;有的冷静沉着,有的任性。
优化人格整合、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避免身心疾病,更重要的是发挥人格最佳作用,达到自我实现。所谓最佳作用,即:人是可变的,人是最佳的,人能够实现任何一种个体潜能,能够塑造自己的生活,促进周围环境的发展。发挥最佳作用是实现自我,不断超越自我的必由之路。
从我国教育史来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作为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中这样叙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就说明人类通过学习才能“知义”——即对封建人格的教育,而“近朱赤,近墨黑”中的“赤”和“墨”则是封建社会传统的人格标准的两个极端象征。以后的《弟子规》更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它听倡导的“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时,“勿富,勿骄贫”,“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至今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在启蒙以后的进一步教育中,作为课本的《四书》《五经》里,固然有很多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理论,但也不乏以历史上优秀人物为榜样的人格教育内容,这些优秀人物成为历代读书人的楷模,这样的教育造就了我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高尚的中流砥柱,成为千古流芳的俊杰。
从世界教育史来看,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不同情统,文化观念形成的人格标准来进行人格培养工作。而通过人格教育扭转人的不良倾向,转变人的道德观念,从而成功地完成对人的培养任务的典型,则是前苏联的马卡连柯创办高尔基工学团,马卡连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真诚的爱心,无私的奉献,严格的要求、从人格培养入手,使那些流浪儿懂得自尊、自爱、自律,从而按社会要求去安排自己的行为。
那么,人格到底该怎样表达呢?人格应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表现,丰子恺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而对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否则,这只人格之鼎就站立不稳,显示的人格就缺损,就低下。这就是说,所谓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情、态体现的对真、善、美追求和达到的程度,并且被别人感知,受到社会准则的定位。例如,当某人遇险,有人挺身而出营救、相助,人们称之为高尚;有人则扬长而去,人们斥之卑下。为集体为国家勤勉工作,分毫必争,社会评价为优秀;为个人和小家无孔不入,无利不图,社会评价为自私。这是当今社会的人格内容之一。
所以作为人格教育主渠道的学校,有责任开展多方面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圆满人格,决不只限于笼统的提出思想教育,而应该在提高学生人格素质的基础上,去谈思想进步,政治信仰,爱国主义等等。而入格素质的基本构成是这样的一个特征:适应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忠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风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社会的人。而这一类人物在我国历史文化沉淀中大有人在,都靠教育者在创造性为学生树立榜样,但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方式,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去发现发掘每一个学生人格上的闪光点,去鼓励实践者去继续实践,去鞭策未实践者紧紧跟上,大力表扬,广为倡导,激励大家竞相学习。这样在校园里就刨建了一种追求真善美的环境氛围。
另外在对人格有正确的认识之后,还必须培养学生对人格的评价能力,用优秀范例和低劣人格表现进行比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对比感,反差感,在心理上产生震撼,从而形成评价能力,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鼓励青少年实践自己对人格的认识,并自我评价,使他们把自己对人格的理论认识和行为行动统一起来,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而老师、家长自身的人格行为也无时不对被教育者产生强烈的影响。社会风尚是社会成员总体人格的展示,不仅表现在国家危亡之际,更表现在日常生活的责任和义务。人与人关系中,与其坐叹世风日下,不如从检查自己的人格行为开始认真、负责地教育,培养自己的子女、学生,使他们都成为追求真善美、具有圆满人格的,那么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文明!
下一篇::沭阳中专举办学生礼仪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