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我国就已经提出了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一直以来,素质教育都是我们国家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理念。但是究竟如何展开素质教育,真正的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依然是一道未破的真题。本文将针对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展开了一系列分析。
关键词: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模式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科技进步万象更新,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推行、落实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但是以往的素质教育从提出到落实都有着一定不完善性。要想真正的对素质教育做出创新,就要从基础做起,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由此本文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性,进而对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进行探讨。
一、职业教育理念
职业教育指的是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上或者生产劳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或职业道德的过程。比如职工的就业前培训,以及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出应用性人才以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专业知识技能劳动者,区别于基础教育、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更加侧重对于实践技能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主要具有一下特性:
(一)职业教育——以人为本。教育和学习本是个枯燥的过程,要改变这个印象首先要将教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其次就是要能够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
(二)职业教育——因材施教。即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措施。不照搬教条。不仅让学生能听懂、学会,还要对学的感兴趣,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三)职业教育——科学管理。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教育来说,关于科学管理,“管”,相对来说简单,只要定出条条框框的规定,强行入轨即可。然而“理”,则有了难度,它需要管理者运用智慧。也可以说“管理”的核心不仅在乎“管”,而更是在乎的是“理”。
二、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问题
现如今的学生对文学名著、传统文化反应极其冷淡,但是对于各类证书考试确是十分热衷。他们认为获得某等级的专业证书就是意味着自身具备了相应的工作能力。然而实际上有的同学对母语的运用和交流的能力实在让人哭笑不得。某电台著名节目的主持人竟然连睫毛的“睫”字都不会写,闹得大家哄堂大笑。不过笑过之后,想想这件事是否反映了什么呢?或许是一时蒙住了,可是生活中是否真的有新时代的“文盲”呢?一个人倘若不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与人际交往的能力,要在社会上立足想必是十分困难的,更不要说是大展宏图、报效祖国。
(二)自身工具化想象
有些高校仅仅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了同样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并且这一现象还是很严重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力,要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又要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加强进入社会后的竞争力,学校教育往往选择压缩人文素质教育的时间。殊不知实用技术教育只不过是发展全面教育的冰山一角。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所以只发展专业教育是不全面的。
Albert Einstein曾经说过,“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教育事业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按部就班、稳扎稳打。否则就可能会将学生培养成一台机器人。
(三)人格缺陷问题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信仰与情操、态度与兴趣、气质与素养等价值观的总和。人格是人内在和外在素质有机的统一体。人的内在素质是人格的核心,即人的思想意识以及精神境界,而这一切都和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直接关联,轻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便会造成一个人的“人格残疾”。人与人之间不能理解、不去信任,彼此自私自利、冷血无情的现象日趋普遍。从而导致内在精神世界极大严重地倾斜,孤独与苦闷的情绪日益增加,各类社会问题会由此产生。
三、素质教育的创新
针对素质教育的创新,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功能,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成功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为社会提供高质量可靠性人才作保证。
(一)加强素养教育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说明人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曾指出:“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2】
在21世纪的今天,经济的全球化正在日趋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在这新的历史条件下,学生这个群体将成为中国未来的接班人、建设者,他们必须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相认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拥护党的领导,具备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学生素养教育,让他们能够深刻、理性的认识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适应社会,成为与时俱进的全方面发展性人才。
(二)强化高校职能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地方高校为地方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不过因为体制、传统和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一些高校在职称评定上“唯大、唯上”的标准,迫使教师“舍近求远”,从而忽略了一些现实问题。导致地方高校仅仅发挥其教学作用,而忽略了作为文化中心、发展策谋等方面的功能。面向社会,高等教育正在向着直接服务于社会的趋势发展。历史证明:无教育无科学。因此教育事业直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应该充分发现自身的潜力,不仅要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传承文化还要发挥更多的职能,尤其是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生活的丰富起到积极有利作用。
此外,加强校园与企业合作,强化生产、学习、研究的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同时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帮助,也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实际场所。
(三)坚持教育的可持续
教育的最初目的是培养人才,通过人才培养来服务社会。因此学习要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坚持教育育人为本,关系心学生身心成长。传统教学方式大多以知识的产生与传送为主,已经不适应当今的发展需求。旧课程体系、教育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已经明显滞后于时代,不符合当代实际需求。
因此,坚持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教育核心不二选择。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独立精神有很大帮助,此外还利于国民摆脱狭隘的目光,使其具有创新思维,现代意识,从而成为见识广、能力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新型人才。
总结: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构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模式是一项十分重要同时而又非常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其模式的建立以及内容的完善都必须具有其它诸多综合方面与之相互结合。我们不能只是期望通过调整一些简单的课程就将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建立起来,必须要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和形式,从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入手,逐层逐步地建立并完善素质教育模式。实现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当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也面临着挑战与发展机遇。只有很好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教育事业方能迎来一个又一个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许武强.传统文化与当代素质教育创新[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
[2]张胜利.“与时俱进"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创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5)
[3]无名.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素质教育如何推荐[N].西部大开发.2012(10)
[4]王冠.网络信息化时代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2008(03)
下一篇::浅析广告设计中色彩的巧妙运用
- 关于开展2016年宿迁市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
- 2017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第三号公告
- 关于举办2016年宿迁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通知
- 宿迁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 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 江苏省宿迁卫生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我有话说
最新文章
- 1关于开展2016年宿迁市职业教
各县(区)教育局职成教科、职社教研室,市直职......
- 22017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
2017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第三号公告由......
- 3关于举办2016年宿迁市职业学
宿迁市教育局文件宿迁市财政局宿迁市人力资......
- 4宿迁开放大学召开2017年省技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目标和责任意识,提......
- 5宿迁开放大学跟踪调查毕业生
为拓展学生就业渠道,进一步提高我校毕业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