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晓兰[1]
(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基础部,江苏 沭阳 223600)
摘 要:在职校语文教学中采用激发阅读兴趣、培养朗读习惯、开展多彩活动、注重多方渗透等方式,进行蒙学经典的应用,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植。
关键词: 职校;蒙学;语文;教学
一、职教语文教学中强化蒙学经典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的某些不良风气,给职教学生的心灵蒙上了很多的纱。比如,很多学生不好好学习,而对生财却有着很大的憧憬;在与他人交往和相处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适、自闭、自卑、逃避等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环境里,丧失了基本的道德;以美德而传的“勤俭”,他们可能视为卑贱。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蒙学经典教育,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此类现象。
蒙学经典包括《三字经》、《百家姓》、《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读物。这些读物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记诵、切于日用,因而流传时间很久,范围较广,影响甚深。它浓缩了儒家的伦理精华,体现了儒家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它们大都由大学问家或文学家撰写,不仅思想性强,而且字字玑珠,富有节奏,具有较强的文学审美价值。蒙学教育对人文精神的培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启蒙
蒙学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进行道德的启蒙。在教学实践中,古人把道德训诫与识字教学有机结合,通过韵语与儿歌的形式把艰深玄奥的人生哲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如宋代的《三字经》开首便说:“人之初,性本善。”把向善思想深深扎根于人心之中,同时鲜明地提出“首孝悌,次见闻”的价值标准,又借典故加以强化:“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如果说古希腊式的人文精神表现在人类对宇宙的内在秩序的探寻上,那么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则充分体现在对人类社会秩序的探究。
(二)构建和谐人际
人生活在社会上,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保证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交往环境和人际关系,能使人心情舒畅、身心愉悦,利于培养乐观豁达的性格。《三字经》里说到:“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学礼仪。长幼序,友与朋。”孩子们应学会与人相处,态度友善,热情大方,说话谦虚谨慎,注意分寸,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商量、等待和忍耐,学会退让和妥协,学会忠诚与守信,学会宽容和信任,学会倾听和接纳。
(三)人格修养与意志的磨练
通往仕途的理想是美好的,但道路却是艰辛曲折的。因此,仕途的追求则伴随意志的磨练,这种意志的磨练在蒙学上则表现在珍惜韶华,克尽求学之苦的精神上。《三字经》有:“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若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即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而《曾广贤文》中说“念念有如临敌日,心心常似过桥时。”把勤奋劝戒提升为一种心理上的忧惧情绪状态,其用意可谓独到。
(四)培养诚信品质
古人把诚信作为个人修养的大事,“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结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可以立身处世)也”。学生诵读经典,理解诚信,便会把诚信散播在日常生活的角落。
二、蒙学经典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蒙学经典教学的原则
1.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性,不搞“一刀切”。
2.自主性原则: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诵读指定的篇目,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读自悟,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诵读更多的篇目,并给予相应的积极评价。
3.激励性原则:以鼓励、激励为主,对诵读经典确有困难的学生不做过高要求,注意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了解并热爱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蒙学经典在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可以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求知欲强烈,学习积极性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如上课一开始,不要干巴巴地等在门外,而是进入教室,以优美的语调、充沛的感情、丰富的神态来朗读或背诵蒙学经典中的精彩语段,或是讲其中富于哲理的故事。再如讲诗歌则配以画面、配以音乐,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深刻领会诗歌内涵,激发其学习的喜好。学生在愉快的欣赏中增长见闻,让学生享受阅读经典带来的身心愉悦,品味哲理语言的魅力,思考感悟生命的美好,体味亲情。从而爱上经典、爱上阅读,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2.培养朗读习惯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都有一种坚信不疑的信条,那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科学研究也表明,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因此,针对职校学生朗读能力差的实际,在教学中,针对蒙学经典的学习应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能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曾说过,教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因此,在语言训练中应极力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1)范读感染学生,培养朗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范读,感染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教师正确范读能把课文所表现出的强烈情感直接传给学生,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将文章的字、词、句读准、弄懂,而且还可以营造氛围,使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朗读好课文,打好基本功,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2)引导品读重点段落,培养朗读习惯
一本经典中往往有几个或多个闪光的段落,或含义深刻,或饱含情感,或用词精确,或句式优美,指导学生读好这些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这些语句时,就要求学生着重品读,从读中悟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运用词语、句子的优美以及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
3.开展多彩活动
国学经典如果仅仅满足于记忆,不仅不能很好的开发其应有的功能,还可能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每天保证20分钟背诵的基础上,特别关注各种主题活动的开展。通过多种异彩纷呈的读、背竞赛活动,使学生深入博大精深的国学精神,与圣贤为友,尽情吮吸国学经典的精髓,使读经工程不断推进,分层深入。
4.注重多方渗透
(1)注重课堂渗透
学校在开设国学课程的同时,要注重国学经典的学科渗透,要求各科
(2)注重生活渗透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国学经典的作用不光是增加语言积累、文化积淀,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涂抹“精神底色”,让人们在积累经典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为终身发展奠定文化根基。为此,我们可以开展“读千古经典,做文明人”等活动,引导学生过“引经据典”的生活,让国学经典经典的传承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有机的接合起来。
(3)营造古韵飘香的校园
为了让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兴趣,容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我们要注重阵地建设,刻意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在学校设计、班级文化建设方面都凸显国学经典的特色,利用校报、橱窗、走廊抄录经典词句,利用校园广播配乐朗诵历代名篇,做到“处处可见经文,时时可闻经声”,使整个校园古韵飘香,让学生沐浴在经典文化的长河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田本娜.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和发展[J].天津大学学报,2004:1.
[2]朱 熹.训学斋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1.
[3]唐 彪.读书作文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87.
[4]周明强.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5]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王尚文.语感是言语形式感[J].云梦学刊,2000(1):75.
下一篇::宿豫中专三项省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顺利结题
- 关于开展2016年宿迁市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
- 2017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第三号公告
- 关于举办2016年宿迁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通知
- 宿迁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 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 江苏省宿迁卫生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我有话说
最新文章
- 1关于开展2016年宿迁市职业教
各县(区)教育局职成教科、职社教研室,市直职......
- 22017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
2017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第三号公告由......
- 3关于举办2016年宿迁市职业学
宿迁市教育局文件宿迁市财政局宿迁市人力资......
- 4宿迁开放大学召开2017年省技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目标和责任意识,提......
- 5宿迁开放大学跟踪调查毕业生
为拓展学生就业渠道,进一步提高我校毕业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