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数控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

时间:2012年09月11日 信息来源:泗阳中专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摘 要: 中职学校数控专业大多是按原有机械专业教学模式进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数控机床操作工、编程员和维修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对数控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通过对中职数控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字: 体会 观摩 实践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专业课进行实践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精细化,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

 

一、数控学习之初安排一实践观摩课

数控专业和一般专业不同,数控专业很新,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之前没有接触过数控机床,更有多数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数控。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按课本授课,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天书”,老师教的累,学生听得更累,直到上完所有理论课,还有部分学生感觉很抽象,无法想象出数控机床。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厌学,灰心,甚至死心。这对于职业教育是很不利的。我校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后发现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学习之初安排一实践课。

实践课的内容是教师操作数控机床,学生观摩。教师可以加工一中等难度的零件,教师在加工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讲解数控所用到的知识结构,学生就会明白,数控专业应该学习什么,应该学哪些。这一次实践课,就可以让学生树立起学好数控专业的信心,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理论学习过程中有目标,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数控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在数控专业学习之初,安排一实践观摩课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一次课往往会被忽略。

 

二、专业课实践化教学

我校数控专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改革,使实践和理论教学比例达到1:1,不断提高学生实践机会。我们把部分数控专业课的课堂“搬入”实验室,在实验室里授课。

上课前集合,讲解相关训练内容和操作步骤,然后让学生操作,训练结束后再次集合,总结训练所得,讲解注意事项等。以往教学模式是先讲理论,再去实践,这是常规的教学方法,但我们采用“先实践,后学理论,再实践”的方法。“先实践,后学理论,再实践”指的是先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操作过后学理论,学完理论最后再进行实践操作。“先实践”并不是说一开始就让学生操作,而是要讲清楚具体设备的操作步骤和操作过程,这一阶段可以安排较少的课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学会常用设备的基本操作,在操作过程的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这样,学生就会下意识的在理论学习阶段认真学习。第二阶段是理论学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按书本授课,而是选择实用的,学生能接受的部分进行讲解。我们在备课过程中,以实用性为原则,知识不在深,够用就行。如一些过深的原理,内部电路等全部删除不讲,对于一些基础的原理只作简单的描述,重点讲授编程过程,加工工艺等加工中用到的理论知识。最后再进行实践操作,巩固强化技能水平,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专业课实践化教学在我校实施以来,事实证明是成功的,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由被动变为主动,理论和实践的最大化结合,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使我校数控专业发展走向良性循环。 

三、实施精细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努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强化专业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总结几年教学经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精细化教学,保证了数控专业持续、快速的发展。 

1.安全操作是保证正常教学的前提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尤其注重实训纪律教育,除进行原有的安全操作规程学习外,我们还从学生的每一个训练细节入手,列出各种安全隐患,进行教育。

⑴在进入实验室之前,要进行安全教育并进行考核。具体内容包括:对相应的实验室进行安全操作规程学习;组织观看违规操作安全事故教育片,以反面内容教育学生,并写观后感;组织安全考试,只有安全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实验室操作。

⑵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不断教育。每次实训课授课内容中,我们都包函安全注意事项,时时不忘安全。 

2.在学生的立场上合理安排训练内容

在数控实训过程中,由于设备不会很多,每个学生真正动手的机会很少,而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会浪费很多时间,特别是刚入门的学生,不知道按哪个开关,哪个键,只能不断的摸索。考虑这一问题,我校数控组全体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组织编写了针对学校数控机床的“实训操作流程”。下面是我校教师自编的“数控铣床操作流程”(部分): 

㈠、对刀操作

①旋转主轴→将刀具中心“手动”移至“工件上表面中心”(要对的那个点)。

②按“主菜单(F10)”→“设置(F5)”→“坐标系设定(F1)”

此时,可以看到显示屏右上角所示如下:

机床指令坐标

X-324

Y-276

Z-125

F   0

则输入以下数字:X-324 Y-276 Z-125 ,然后按回车。确认显示屏中数值与右上角数值是否一致(可以相差0.001

③按“手动” →按“+Z”键使主轴上移,对刀结束。                           ㈡、编程操作

按“主菜单(F10)”→“程序(F1)”→“编程程序(F2)”→新建程序(F3)→输入“Oxxxx(O1234),则此时显示屏显示一黑色空白界面,此时可以编程:

编程结束后,按“保存(F4)”→“返回F10”。

㈢、加工操作

按“自动”键→按“程序(F1)”→“程序选择(F1)”→将光标移至自己的程序名上→程序校验(F5{日的是保证安全及校验程序}

将进给倍率,快速倍率调低(10%30%)。

↓↓↓↓

按“ 启 动 ”则进行程序校验

↓↓↓↓

按“ 启 动 ”

我们给学生整理了从“开机到出产品”过程中的每一步动作,教学时再进行适当的讲解,要求学生刚开始时严格按照以上流程操作。这样学生很快能够操作数控机床,大大提高了效率,这是方法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整理资料,目标是使学生节省了宝贵的上机操作时间,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同时,总结近年来的教学得失后发现,学生在操作机床时,带有盲目性,学生操作机床后收获很小,效率很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改进,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操作机床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在一次数控铣床实训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利用G02G03指令练习加工一个圆,明确说明练习目的是为了解其指令格式,有的同学拿到一块毛坯后就开始铣平面(因为毛坯平面很不平),当这位学生用小直径的铣刀把大平面铣的很“平”时,已经快下课了,也就没完成任务。我们要求是向机床编入一个G02/G03指令,让机床加工出一个圆,说明指令格式正确,机床能执行,完全没必要先把平面加工平整,我们认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这方面的细节,会严重影响实训效率。因此,我们专业老师同时向学生强调这方面的细节,保证练习效率。 

3.要求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勤记笔记。实践课基本上被认为是全部动手操作,但是,学生在操作过后是很容易忘记的,尤其是数控操作,不可能持续的操作机床。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地记笔记,不断的总结,比如学习数控系统按键功能时,你可以画出所有按键示意图,注上各按键功能,在操作过程中,可以记下切削用量,以备课后整理。我们充分鼓励学生操作时记笔记,课后回顾。这样,一次操作课才能充分体现其功能。

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着手,从细节中提高教学效率,从细节中加强管理,从细节中挖掘学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就是精细化教学。 

四、重点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数控机床对操作人员要求很高,它要求操作者能够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全部掌握。传统教学方法中,课程分离,教学分离,应试为主,这样会导致学生知识分离,对于人才培养是很不利的。数控技术是一门融《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子电工技术》、《机床电气控制》、《可编程控制器》、《公差与配合》、《液压传动》、《车工工艺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数控原理》和《数控编程与操作》等课程知识于一体的学科,不能孤立的学习,而要求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在进行专业基础课教学时,我们对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修改、整理和合并,并安排了“课程设计”和“综合作业”等大作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删除了大量的理论验证与繁冗计算内容,增加了实际加工经验部分,增强了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对部分联系紧密的课程进行了合并教学,把《电子电工技术》、《机床电气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结合,合并为《机床控制技术》,有效进行教学和实训;把《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车工工艺学》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四门课合并为《机械制造加工技术》,进行实践化教学实训。课程合并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几门课程学习结束后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和综合作业,包括减速器设计,门铃制作,变压器稳压源制作,制图大作业等,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制作设计产品。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专业课进行实践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精细化,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我校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全面服务社会的过程的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廖卫献编著  数控车床加工自动编程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26

2.宋放之等编著  数控工艺培训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6

上一篇:沭阳中专积极开展开学听课工作
下一篇:我校召开教研组长工作会议
(作者:泗阳中专 黄跃喜 录入siyzz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